妈妈带着小玲走进航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,航程心理专家初见初二女生小玲时,她整个人几乎缩在椅子一角,头埋得很低。问: 你是遇到什么困惑了,需要我帮你一起来解决,她回应的声音很小,过了一会儿。
自诉: “现在数学课不敢看老师,”她憋了好一会儿才接着说,声音发颤,“老师一提问,我就赶紧把脸埋进书里,怕一抬头,就看见他觉得我‘不行’的眼神。”课间同学凑在一起说话,她听见“数学”两个字就心慌,攥着书包带绕着走,“不敢过去,总觉得他们在说我考砸了……”连作业本上的红叉都不敢细看,翻开本子手都在抖,“怕自己真的学不会了。”
妈妈在一旁叹气:“以前她可不是这样,现在连问老师题都不敢,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,喊她吃饭都得叫好几遍。”
专家耐心等她平复下来,轻声说:“不敢抬头、不敢说话,是不是因为心里总想着他们会怎么看我?”小玲猛地一颤,终于抬起眼,眼里蒙着层水雾,点了点头。
接着给她定了小目标:每天挑一道数学错题,只琢磨“这一步错在哪”,不想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笨”;每周找机会和同桌说句话,哪怕只是“借块橡皮”。父母也改了方式,不再提“以前多优秀”,而是说“这道题妈妈也觉得难,我们一起看看解析?”
两周后,小玲第一次主动拿着练习册找数学老师,回来时脸红红的,却小声告诉妈妈:“老师说我思路其实对了一半,就是步骤漏了点。”又过了段时间,她课间不再躲着同学,有一次还凑过去听她们聊周末的画展,插了句“我也想去”,大家立刻拉着她一起讨论。
期末数学成绩出来,小棠的排名往前赶了八名。更让妈妈高兴的是,女儿放学回家会笑着说“今天数学课老师夸我解题步骤清楚”,整理书包时还哼着歌,眼里的闪躲彻底变成了坦然。那个曾经对着数学题掉眼泪的女孩,终于明白:解开一道难题需要耐心,解开心里的结,更需要相信自己——就像她笔下慢慢写顺的解题步骤,每一步踏实了,答案总会慢慢清晰起来。